黑土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
存在的问题
-
土壤退化严重:
- 水土流失: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1.41万平方公里,占其土地总面积的19.68%。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3°~15°坡耕地,60%以上的旱作农田发生水土流失问题,黑土层正以年均0.1~0.5厘米的速度剥蚀流失。
- 土壤变“瘦”:与1981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2011年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农田,每千克黑土平均有机碳含量下降4.0克,表层黑土有机碳含量下降12%。
- 土壤变硬:由于土壤结构改变与蓄水能力下降,开垦后的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下降。与自然黑土相比,退化黑土的黏粒含量下降,部分黑土质地由轻壤土变成中壤土,表层细颗粒向粗颗粒转变,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的蓄水和供肥能力。
-
治理难度大:
- 现有土地经营规模和技术示范推广不到位限制了新技术推广。
- 黑土地保护治理存在“卡脖子”难题,如黑土地保护和治理关键技术与机械装备等。
-
监管体系薄弱:
- 基层监管力量不足,难以有效监管大面积的黑土地。
- 部分地区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
法律执行不力:
- 尽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法占用、破坏黑土地资源的现象。
- 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铤而走险。
改进的建议
-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对黑土地保护和治理关键技术与机械装备的研发投入,解决“卡脖子”难题。
- 推动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到田率和普及率。
-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优先将黑土地全部纳入耕地保护红线。
- 推行轮作休耕制度,促进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提升监管能力:
- 加强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加强动态监测和预警。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文件,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黑土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黑土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强化公众参与意识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