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黑土地保护工作方案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提升黑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将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实施内容、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产能、恢复提升耕地质量、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集成,强化法规约束,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改善黑土区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
基本原则
- 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统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黑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
-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和土壤类型,实行科学分区分类,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提升耕地质量。
- 坚持机制创新、示范引领:以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探索项目统筹、资金整合、技术集成、规模建设、评价验收等黑土地保护机制,实施集中连片一体化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投入引领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健全黑土地保护责任体系,形成黑土地保护建设长效机制。
目标任务和实施内容
目标任务
- 2022—2025年:在8个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县落实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826万亩,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70万亩以上,实施保护性耕作826万亩,其中有机肥深翻还田面积达到168.9万亩。到2025年,全市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达到300万亩左右,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累计达到4130万亩次,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
实施内容
- 加强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修筑梯田、地填植物带、等高耕作、少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治理侵蚀沟,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高标准农田绿色屏障。
-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配套输配电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推进田块整治建设,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提高耕作层厚度;推进田间道路建设,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
-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实施保护性耕作,以秸秆还田为核心,旱田推广“龙江模式”,水田主推“三江模式”;实施有机肥还田,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
-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节约利用水资源,发展旱作节水技术。
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挑战
-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难度: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技术实施的成本和效益平衡等问题。
- 土壤健康状况评价不全面:高强度人为利用土壤的健康状况评价工作开展不足,不同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其优劣仍不明晰。
- 科技创新与转化不够: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
- 政策和法规的执行力度仍有提升空间: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力度不够、监管不严等问题。
解决方案
-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黑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有法可依。实施黑土地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保护范围和界限。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监管机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和权限,逐步实现政府主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
- 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黑土地退化机理、保护技术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广黑土地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轮作种植制度。结合东北黑土区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及气候特点,推广适宜的作物和品种。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 建立黑土地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式,对保护黑土地的农民和地方政府应给予经济补偿。同时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监督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生态补偿实施效果。
成功案例和经验借鉴
成功案例
- 桦川县:通过大力推行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024年,桦川县入选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典型案例,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 吉林省:通过“梨树模式”等创新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土壤养分储备和供应能力,增强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经验借鉴
- 科技支撑: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补贴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 政策引导:通过线上线下、田间地头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黑土地保护知识理念,提高农民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乡镇黑土地保护工作方案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提升黑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机制创新、示范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基本原则,实施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绿色生产方式推行等具体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难度、土壤健康状况评价不全面、科技创新与转化不够、政策和法规执行力度不足等挑战,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