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组织废气采样是指对未通过排气筒有序排放,而是从各种开放源(如露天作业场所、缝隙、通风口等)逸散到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的监测活动。这类采样对于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无组织废气采样的标准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
标准与法规
在中国,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相关标准主要遵循《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以及针对特定污染物的具体分析方法标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
对于这些物质,监控点应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而参照点则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每个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参照点只设1个,并且要求连续1小时的采样或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算平均值。
其他物质
除上述物质外,其余物质的监控点通常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比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则可以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测。
点位布设原则
点位的选择是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对污染源周围的气象条件进行简易测定,包括风速、风向等,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当风速大于3m/s且风向变化超过29°时,不宜开展无组织排放监测。
对于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的情况,若风速小于1m/s,可以在该处围墙外增设监测点;而对于风速大于1m/s的情形,则应在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排放源设置监控点。
气象条件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无组织废气采样至关重要。例如,在高风速条件下,污染物可能迅速扩散,导致难以捕捉到真实的排放浓度;而在静风条件下,污染物可能会滞留在原地,同样影响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在选择采样时间和地点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象特征。
采样方法
不同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常见的有溶液吸收法、固体吸附法、低温冷凝浓缩法等。例如,二氧化硫常采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进行监测;氨气多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则可能使用活性炭吸附管进行采样。
样品保存与运输
样品采集后,还需要注意其保存与运输方式,避免因不当处理而导致的数据偏差。例如,易挥发的有机废气样品需冷藏保存,并尽量减少光照暴露时间。
结论
无组织废气采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技术规范与操作指南。正确理解和执行这些标准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随着环保法规和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必须严格按照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指南来执行采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