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框架是指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它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关注金融系统风险的部分内生性特征而不仅仅只重视外生性风险。
宏观审慎框架的主要内容
-
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尤其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境传染。
- 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性。
- 促进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与稳定。
-
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
- 综合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和监管判断,识别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和表现。
- 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态势、发生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程度。
-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 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留存缓冲、杠杆率要求、贷款成数限制等,旨在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降低系统性风险集中度。
-
传导机制:
- 通过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施加影响,从而抑制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顺周期累积或传染,最终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的过程。
-
治理机制:
- 为监测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协调和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以及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等,所进行的组织架构设计和工作程序安排。
宏观审慎框架的作用
- 风险防范和控制: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框架,提高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 推动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储备,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减少系统性风险。
- 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通过规范和统一的制度框架,简化监管流程,减少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宏观审慎框架的建立和完善
- 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明确政策目标、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丰富政策工具、优化传导机制和健全治理机制等。
- 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形成统筹协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通过加强监管协调、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共享等措施,确保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实施。
通过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框架,可以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