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管理体制的核心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
- 国家战略定位:陆海统筹自“十二五”规划起被纳入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其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义,强调陆海资源互补与产业互动。
- 政策推进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凸显陆海统筹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法律与制度框架
- 法律修订强化统筹:《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确立“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原则,将陆海规划、标准、监测纳入统一框架,规范排污许可管理和建设项目环评。
- 规划协调机制: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形成“一张图”管理模式,强化规划实施的整体性。
三、机构改革与职能整合
- 统一管理职责:2018年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统筹行使陆海资源资产管理、空间规划及生态修复职责,破解部门分割与规划重叠问题。
- 多部门协同治理:明确生态环境部制定质量标准,海警机构执法监督,沿海地方政府落实属地责任,构建“央地协同、部门联动”的监管体系。
四、协同治理与执行机制
- 区域联动机制:推动流域海域协同治理,建立跨行政区的决策协调平台,统筹陆源污染治理与海洋生态保护。
- 目标考核制度:实施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陆海统筹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强化激励约束。
五、实施举措与技术创新
- 资源高效利用:深化海洋资源供给侧改革,优化陆海资源开发时序与空间布局,发展蓝碳经济,推进生态岛礁、美丽海湾建设。
- 科技支撑体系:依托陆海资源统筹管理平台,整合监测数据,提升环境风险预警和生态修复精准度。
通过上述框架,陆海统筹管理体制实现了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的全链条整合,推动陆海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