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混凝土漏振修补方案的撰写框架及要点,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可参考以下结构编写:
混凝土漏振修补方案
一、漏振缺陷分析
- 原因判定
- 漏振通常因振捣不充分、设备故障或分层浇筑厚度过大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蜂窝、孔洞、露筋等问题。
- 需通过现场检查确认缺陷范围及深度(如敲击法、目测结合仪器检测)。
二、修补工艺流程
-
缺陷部位处理
- 清理松散层:剔除蜂窝、孔洞内松散混凝土及浮浆,直至露出密实基面,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 界面处理:结合面涂刷素水泥浆或环氧树脂界面剂,增强新旧材料粘结力。
-
修补材料选择
- 蜂窝、孔洞: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干硬性细石膨胀混凝土(掺8%膨胀剂)分层填塞捣实。
- 表面麻面、气孔:使用1:2~1:3水泥砂浆或专用修补砂浆抹平。
- 露筋:清理锈迹后,先涂刷防锈剂,再以高强度砂浆包裹修复。
-
成型与养护
- 填补后表面略高于原结构3~5mm,待硬化后打磨至设计尺寸。
- 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72小时,确保修补部位强度发展。
三、质量控制措施
-
施工过程监控
- 模板支撑加固,避免修补过程中结构变形。
- 分层修补时每层厚度≤50mm,人工捣实至无气泡。
-
验收标准
- 修补后表面平整无裂缝,敲击无空鼓,强度达到原设计等级。
- 重要部位需通过超声波或回弹仪检测密实度。
四、预防措施
-
施工优化
- 严格控制分层浇筑厚度(≤振捣棒作用半径1.25倍)及振捣时间,采用快插慢拔法。
- 模板拼缝严密,浇筑前润湿模板防止漏浆。
-
管理措施
- 振捣工持证上岗,实施岗位责任制及过程旁站监督。
- 定期检修振捣设备,备用设备现场待命。
方案附件(可选)
- 材料检测报告:修补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强度证明。
- 施工记录表:缺陷位置、处理时间、责任人等详细记录。
- 影像资料:修补前后对比照片及验收记录。
注:方案需结合具体工程特点调整,并报监理审批后实施。对于大面积或深层缺陷,建议委托专业机构评估结构安全性后制定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