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邻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它占肠梗阻的15%~20%,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两类。
病因与人群特点
- 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病因可能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辅食添加刺激、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或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 继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成人,常由肠道病变(如息肉、肿瘤、憩室、结核等)引发。
典型症状
- 婴幼儿:
- 阵发性哭闹:因腹痛突发性发作,表现为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出汗。
- 呕吐:早期吐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吐胆汁或粪便样液体。
- 果酱样血便:发病6~12小时后出现,是重要特征。
- 腹部包块: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 成人:症状较轻且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慢性腹痛、腹胀或便血。
治疗方法
- 非手术治疗:
- 空气/钡剂灌肠复位:适用于婴幼儿早期病例,成功率高达90%以上。
- 手术治疗:
- 若灌肠失败、出现肠坏死或穿孔,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并吻合。
预防建议
- 婴幼儿:避免频繁更换辅食、注意腹部保暖,减少肠道刺激。
- 成人:积极治疗肠道原发病(如息肉、肿瘤)。
若婴幼儿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