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炎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下为临床常用药物分类及效果说明:
一、基础抗炎镇痛药物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炎症、疼痛及晨僵症状。
- 常用药物: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吲哚美辛缓释胶囊。
- 疗程建议:需连续口服2-4周以巩固效果,长期使用需监测胃肠道及心血管副作用。
二、病情控制类药物
- 免疫抑制剂
- 传统药物: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外周关节症状。
- 注意事项: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
- 生物制剂
- 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对中轴型脊柱炎效果显著,能抑制骨破坏。
- 适用情况:常规治疗无效或病情活动期患者,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三、辅助治疗药物
- 糖皮质激素
- 短期应用:如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用于非甾体药无效的急性期或严重关节外症状(如眼炎)。
- 风险提示: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 中成药
- 辅助抗炎:草乌甲素片、盘龙七片等,可通经活络、改善活动受限,需配合西药使用。
四、用药原则与建议
- 阶梯治疗: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效果不佳时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 综合管理:需结合理疗、运动康复(如游泳、体操)以维持关节功能,减少畸形风险。
- 个体化调整:用药期间需根据肝肾功能、血常规及症状变化动态调整方案。
注:以上药物均需在风湿免疫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