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概述
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敏原)产生的异常反应,属于I型变态反应。当免疫系统失衡时,会错误识别过敏原为有害物质并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发红肿、瘙痒、呼吸道痉挛等症状。
常见过敏症状
- 皮肤症状:红斑、丘疹、水疱、荨麻疹,伴瘙痒或灼热感;
- 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过敏性鼻炎);胸闷、喘息、呼吸困难(过敏性哮喘);
-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物过敏);
- 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主要过敏原分类
- 吸入性:花粉、尘螨、动物皮屑;
- 食入性:海鲜、坚果、乳制品;
- 接触性:化妆品、金属饰品、化学制剂;
- 注射性:药物(如青霉素)、疫苗。
治疗方法
1. 抗组胺药物(一线治疗)
- 非镇静类: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缓解瘙痒、鼻塞);
- 镇静类:苯海拉明(适用于夜间症状,但可能引起嗜睡)。
2. 糖皮质激素
- 局部应用:鼻喷雾(布地奈德)、外用药膏(氢化可的松);
- 全身应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短期用于严重过敏反应)。
3. 其他疗法
- 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预防哮喘和鼻炎发作);
- 免疫疗法: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过敏原提取物(适用于长期脱敏);
- 急救处理: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抢救过敏性休克)。
流行病学数据
- 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达2.5亿,40%合并哮喘;
- 全球约10%-40%人口受过敏性疾病影响,包括4亿过敏性鼻炎患者和3亿哮喘患者。
注意事项
- 避免已知过敏原,花粉高发季减少户外活动;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需监测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
- 驾驶或操作机械时慎用中枢抑制性抗组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