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气虚血虚的核心在于“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关键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食疗进补、穴位刺激及生活方式调整。气虚表现为乏力、自汗、易感冒,血虚则见面色苍白、心悸失眠,两者常相互影响,需综合调理。
-
中药经典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等)补气,四物汤(当归、熟地黄等)补血,气血双亏可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医圣张仲景的薯蓣丸融合补气、血、阴、阳,适合虚劳诸症,但需辨证使用。
-
食疗日常调理:红枣、阿胶、桂圆补血;山药、黄芪、莲子健脾益气。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或黄芪粥增强免疫力,忌生冷寒凉食物以免伤脾阳。
-
艾灸与穴位按摩: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穴补气,三阴交、血海穴养血。日常点按这些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尤其适合体虚易疲人群。
-
生活习惯优化:避免熬夜久坐,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忌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少耗即补”原则。春季尤其需注重养肝血,顺应自然升发之气。
提示:气血调理需长期坚持,严重者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滥用补药。日常可结合体质选择1-2种方法,循序渐进改善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