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作为鲁西北重要城市,虽近年经济增速明显,但仍存在地理位置边缘化、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等核心短板。这些短板制约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
地理位置与区域竞争劣势是德州发展的首要瓶颈。市区三面被河北省环抱,拓展空间受限,同时远离山东省内经济中心,难以获得有效辐射。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城市,虽享有政策红利,但实际面临与河北邻市的同质化竞争,枢纽功能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加之黄河改道导致运河衰落,历史上因漕运兴盛的区位优势已大幅削弱。
产业结构单一且转型缓慢是经济滞后的深层原因。传统农业占比过高,盐碱地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工业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县域经济整体薄弱,除齐河县外多数区县GDP不足200亿元,且南北发展失衡,缺乏全国百强县支撑。企业普遍面临“投资迷茫”,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足,产业集群效应未显现。
人才吸引力不足与人口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便利的交通加速了人才向京津、济南外流,2019年城镇人口减少26万,薪酬水平长期居省内末位。高等教育资源匮乏,难以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其人才吸引指数常年垫底,与省会城市相差十余倍。
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持续存在。作为京津冀“2+26”联防联控城市,环保标准严苛制约工业发展,历史遗留的土法烧炭石灰窑等问题反复出现。近年虽空气质量改善,但沙尘过境频发,2025年3月仍出现PM2.5浓度139的中度污染,局部区域窨井恶臭、化工异味等扰民问题尚未根治。
德州需在区域协同中明确差异化定位,通过产业升级打破“过境经济”困局,同时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以转化环保压力为绿色发展动能。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关注空气质量预警、理性看待人才政策实效,是应对当前短板的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