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惠民县的名称来源可综合历史演变和地理特征进行说明:
一、名称由来
-
历史渊源
惠民县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秦统一中国后设县,初称“厌次县”,属齐郡。自秦代置县后,县名历经多次变更,至明朝景泰年间因境内开挖的“惠民沟”得名,后沿用至今。
-
命名依据
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为解决徒骇河泛滥灾害,开凿了惠民沟,因工程造福民众而得名。此说法与“先有惠民沟,后有惠民县”的民间传说一致。
二、行政区划演变
-
古代至现代的调整
-
秦代设县,至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惠民县,治所设于今滨州市区前身的滨县北镇。
-
1952年专区迁驻滨县北镇后,行政区域逐步扩大,1953年邹平、长山、桓台三县划入。
-
1978年撤县设市,改称滨州市惠民县,2019年撤县设区,成为滨州市辖区。
-
-
当前辖区
现辖1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地处鲁西北平原,属黄河三角洲腹部地区。
三、地理与文化特色
-
地理位置 :北接阳信县,东邻滨城区,南隔黄河与高青县、邹平市相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
文化底蕴 :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遗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故里,拥有“魏氏庄园”“孙子兵法城”等历史遗迹。
惠民县名称源于明代惠民沟的治水功绩,兼具历史地理与人文内涵,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