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需严格把控食品来源、加工、储存及人员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孩子们吃得安全、健康。以下是关于幼儿食品安全记录100篇的详细记录:
-
法律法规:
- 幼儿园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学校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食品安全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从业人员要求:
- 食堂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堂工作。
- 食堂从业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操作前洗手并消毒,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需戴口罩。
-
采购与储存:
- 采购食品时,必须确认食品生产经营者持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禁止向无卫生许可证的经营者购买食品。
- 采购畜禽肉类原料时,必须索取兽医卫生检验单位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
- 定型包装食品必须索取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
- 食品应分类存放,隔墙离地,防止交叉污染,储存温度应符合卫生要求。
-
食品加工与留样:
- 食品加工工具应定期消毒清洁,厨房操作流程应符合卫生标准。
- 每餐食品必须留样,留样量不少于100克,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以备查验。
-
用餐环境与设施:
- 食堂卫生情况应符合卫生要求,用餐器皿应清洁,用餐环境应空气流通。
- 食堂应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确保餐具经过严格消毒后使用。
-
食品安全事件处理:
- 一旦发现食物中毒事故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封存可疑食品和食用具。
- 对中毒患者应及时救治,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
日常检查与记录:
- 幼儿园应建立食品安全日常检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存储、加工、用餐环境等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 检查内容应包括食品的感官性状、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食品。
幼儿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严格遵守食品安全规定,确保孩子们在园期间的饮食安全。幼儿园还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及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