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被称为“死亡果”的根源在于其含有的天然毒素——苦杏仁苷,水解后会释放剧毒的氢氰酸,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但这一名称仅针对未处理的苦杏仁,经过炮制或适量食用的甜杏仁则安全且营养丰富。
-
毒素机制
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在体内酶解后生成氢氰酸,可阻断细胞呼吸链,50克以上生食即可中毒。古代因缺乏加工知识,误食未去毒的苦杏仁导致死亡的案例,是“死亡果”名称的由来。 -
南北差异
甜杏仁(南杏)毒性极低,多用于食品;苦杏仁(北杏)需炮制后入药,如沸水煮、炒制去毒。两者外形相似但功效不同,误将苦杏仁当甜杏仁大量食用是中毒主因。 -
药用与风险并存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药效显著,但需严格控量(成人每日≤10克)。《甄嬛传》中安陵容吞杏仁自尽的剧情,正是基于其毒性原理的艺术加工。 -
现代安全食用
市售甜杏仁经脱毒处理,作为坚果每日20克内安全;苦杏仁制品(如杏仁茶)需确保高温烹煮。婴幼儿、孕妇及腹泻者应避免食用。
总结:杏仁的“死亡果”之名警示其潜在毒性,但科学加工和合理食用下,它反而是润肺养颜的健康食材。选择正规产品、遵循食用建议,即可安全享受其营养与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