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薄饼是闽南地区传统的特色名点,也叫春卷、润饼,距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再卷上丰富配料而成,在厦门已传承 400 多年,并传播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下为你展开介绍:
- 历史渊源:相传与明朝名臣蔡复一有关。蔡复一公务繁忙,废寝忘食,其夫人将鱼、虾、猪肉、香菇等食材切丝炒香成馅料,用面粉制成薄饼皮包卷成圆筒状,方便丈夫边办公边进食。这一做法流传开来,因是蔡夫人发明,薄饼又被称为 “美人薄饼”“夫人薄饼” 。还有说法称,太平天国时,捻匪作乱蔓延到泉州,有人把所有食物卷进面皮中祭墓,形成了吃薄饼的习俗。也有观点认为,薄饼是唐宋饮食文化的遗风,即唐宋诗所讲的 “青蒿黄韭簇春盘”。
- 制作原料与方法:薄饼皮由精白面粉制成,制作时将面粉加水加盐搅匀,在烧烫的平面锅上快速轻轻一抹,制成轻薄透明、类似圆月形状的面皮。馅料丰富多样,通常有绿豆芽、韭菜、瘦肉丝、蛋丝、香菇、包菜、胡萝卜、豆腐干、春笋等。先将各种蔬菜、肉类洗净切细丝,入锅炒熟。制作时,取一张薄饼皮,放入适量炒好的馅料,卷成长条状即可食用 。有些地方还会在薄饼中加入油饭,增添独特风味。
- 文化意义与食用习俗:在闽南、海陆丰、温州等地,端午节期间有食用薄饼的传统。在厦门、泉州等地,春节、清明节、农历二月初二、农历三月初三等节日也常吃薄饼,其中清明节尤为普遍。在闽南语中,“春” 与 “剩” 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也寓意 “包金包银”“包山包海”,象征 “团团圆圆”“金山银海”,饱含美好祈愿,因此薄饼也被称为 “思乡菜” 。如今,薄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闽南薄饼不仅是一道美味的特色小吃,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节日和日常生活中,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饮食体验与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