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高流河古墟是岭南地区传承1400多年的非遗盛会,以“一年一墟期、竹木浸神水、冼夫人文化”三大特色闻名,每年吸引超10万人参与,被誉为“阳春三大怪”之一。
-
千年历史与传奇起源
高流河古墟可追溯至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相传为冼夫人平定叛乱后犒赏军民所创,后演变为纪念性墟市。明万历《阳春县志》记载其原名“高僚墟”,后因纪念殉职的高留千总更名,并保留农历五月初四的独特墟期。 -
竹木器的“神水”奇俗
墟市以竹木工艺品交易为核心,当地传说五月初四的高流河水具“灵性”:浸泡过的竹器永不虫蛀,孩童沐浴可强健体魄。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游客常携竹篮、木凳浸水,或装“神水”回家备用。 -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2009年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录的高流河墟,近年融合冼夫人巡游、粤剧展演等民俗活动,并拓展至农特产、美食展销。2023年活动吸引15万人,竹藤编织签约额达290,成为农文旅融合的典范。 -
现代墟市的独特魅力
从传统竹梯、簸箕到现代文创,商品琳琅满目。当地有“早到不吉、日落收市”的习俗,傍晚甩卖价低至2元5个竹篮,形成“抢购”奇观。交通虽拥堵,但整治后的河岸设施与免费停车场提升了体验。
提示: 2025年墟期为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建议提前规划行程,备好雨具,体验浸竹器、尝风姜鸡的千年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