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高流河墟日是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延续1400多年的传统墟集以竹木工艺品交易为核心,融合民俗传说与现代商业,吸引超10万人参与,被誉为“岭南第一墟”。
- 历史渊源:高流河墟可追溯至南朝冼夫人时代,最初为纪念军事胜利而设,后演变为民间贸易盛会。古称“高僚墟”,明代文献记载其更名为高流墟,现存唯一墟期为农历五月初四,原七月十四墟期因习俗变迁逐渐废弃。
- 独特习俗:墟日当天,人们将购买的竹木器浸入高流河,相传可防虫蛀;情侣共沐河水象征爱情长久,孩童洗脸寓意健康。另有“连续赶墟三年”的民间信仰,强化了活动延续性。
- 现代盛况:如今墟集涵盖竹器、农副产品、文创展演等,近年摊位超1200个,单日人流达17万。政府通过整治河道、组织民俗表演(如冼夫人巡游)提升体验,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价值:高流河墟是俚僚人贸易形式的活态传承,兼具历史纪念与商贸功能,成为阳春文旅名片,近年更融入“百千万工程”等乡村振兴元素。
若计划前往,建议提前关注交通疏导安排,体验清晨开墟至日落散墟的完整流程,并参与河畔浸物等传统仪式,感受千年墟集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