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和末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如下:
一、处暑
-
基本定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其名称“处暑”意为“出暑”,即炎热离开的意思,标志着暑气逐渐消退,酷热天气进入尾声。
-
气候特征
-
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撤退,气温呈下降趋势。
-
暑气消退后,降雨减少,空气湿度降低,早晚温差开始显现。
-
-
农事与民俗
-
农业上,处暑是秋收的前奏,稻谷渐黄,瓜果成熟,需做好收获准备。
-
民俗活动丰富,如吃鸭子、放河灯、煎药茶、拜土地公等,寓意驱邪纳福。
-
二、末暑
-
基本定义
末暑并非独立节气,而是指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通常出现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10天。此时段属于“三伏”中的“末伏”,仍属高温天气,但热度已逐渐减弱。
-
气候特征
- 早晚较凉快,但白天阳光依然强烈,湿度较大,风速较小。
-
与处暑的关系
末暑出现在处暑之前,处暑标志着暑气完全消退,进入秋季。两者共同构成夏季高温的结束阶段,但末暑仍属夏季范畴,处暑则是秋季的开始。
总结
-
处暑 :暑气消退的转折点,秋季序曲,气温下降,农事进入收获季。
-
末暑 :三伏天最后阶段,仍属高温,但热度减退,为秋季过渡期。
通过这两个节气,可以清晰感知夏季与秋季的交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