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已过,夏至将至,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启,此时阳气旺盛、阴气初生,农忙与养生并重,需注意防暑祛湿、顺应自然规律。
-
节气特点与物候变化
芒种至夏至是阳气最盛的阶段,北半球白昼渐长,夏至日达到最长。芒种三候“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反映生物对阴阳变化的敏感;夏至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则预示盛夏的开始。此时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高温湿热交织,需防范暴雨、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 -
农事活动关键期
芒种是“三夏”农忙高峰,南方抢收小麦、播种水稻,北方移栽中稻、红苕,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强调播种时效性。夏至后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需加强田间管理,如棉花整枝、水稻灌浆,同时注意防汛抗旱,确保“夏至雨点值千金”的降水效益最大化。 -
养生调理要点
饮食宜清淡,多吃瓜果(苦瓜、冬瓜)、豆类及健脾祛湿食物(薏米、赤小豆粥),避免贪凉伤脾。起居遵循“夜卧早起,午间小憩”,运动选清晨或傍晚,忌大汗淋漓。艾灸温阳祛湿,适合“冬病夏治”。心理调养需静心防躁,避免“苦夏”倦怠。 -
民俗与饮食文化
芒种有煮梅、挂艾草驱蚊习俗;夏至则盛行吃面(“冬至饺子夏至面”)、祭祖消暑,部分地区饮酸梅汤、绿豆汤解热。这些传统既顺应时令,又蕴含养生智慧。
盛夏已至,顺应天时方能安康。 从农事到生活,把握“热极转阴”的节气规律,科学防暑、合理作息,让身心与自然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