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共存,是文化繁荣的核心密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生的双翼。前者以深刻内涵提升审美高度,后者以亲民形式拓宽受众广度,二者融合才能满足多元文化需求,实现“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的平衡。
-
定义与起源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楚国的高雅乐曲,现比喻深邃难解的艺术;而“下里巴人”是楚国民间歌谣,代表通俗文化。两者源自宋玉《对楚王问》的典故,揭示艺术接受度随难度递增而递减的规律,但并非价值高低之分。 -
社会价值互补
高雅艺术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塑造文化标杆;通俗活动如“村BA”“乡村春晚”,激活基层参与。陕西案例证明,“阳春白雪”需注入亲民基因,“下里巴人”需提炼精神内核,才能避免曲高和寡或流于肤浅。 -
创作与传播启示
白居易“老妪能解”的诗歌、刀郎《罗刹海市》的爆火,印证通俗形式可承载深刻主题。真正的经典往往雅俗共赏:既需艺术家“俯身”简化表达,也需公众“踮脚”提升鉴赏力,双向奔赴才能打破圈层壁垒。 -
现代文化生态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需兼顾均衡性与多样性:一线城市剧院与乡村文化站并重,非遗传承与网红直播并行。如人民日报所言,“不拘一格、不定一尊”的包容生态,才能让文化既登顶高峰又扎根土壤。
文化如森林,既需参天大树标定方向,也需灌木草丛滋养土壤。拒绝非此即彼的偏见,拥抱雅俗共生的智慧,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