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均指战国时期的乐曲,前者是高雅的古琴曲,后者是通俗的民间歌谣。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艺术审美的差异,更成为后世区分雅俗文化的经典隐喻。
-
起源与典故
“阳春白雪”传为春秋晋国乐师师旷所作,后成为楚国宫廷的高雅乐曲,曲调艰深,和者寥寥;“下里巴人”则是楚国民间传唱的通俗歌曲,因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两者对比出自宋玉《对楚王问》,通过“曲高和寡”的寓言,阐释了艺术接受度的分层现象。 -
文化象征的演变
从具体乐曲到抽象概念,二者逐渐脱离音乐本体,成为文艺作品雅俗分野的代名词。“阳春白雪”象征精英化的艺术创作,如古典文学、严肃音乐;“下里巴人”则代表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如民歌、市井文学。这种分化至今仍影响着文化评价体系。 -
现代启示
雅俗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动态互补的关系。敦煌壁画由民间画工创作却成为艺术瑰宝,莎士比亚戏剧最初面向市民却登顶文学殿堂。理解二者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打破文化偏见,更包容地看待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受众多寡,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无论是“阳春白雪”的深邃,还是“下里巴人”的鲜活,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珍贵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