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指古代楚国的两种音乐类型,分别代表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这对成语通过对比雅俗文化的差异,成为中国文化中评判艺术品位的重要标准,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形容不同层次的艺术作品或审美趣味。
-
音乐起源
战国时期《宋玉对楚王问》记载,"阳春白雪"是楚国宫廷演奏的复杂高雅乐曲,需专业乐师演奏;"下里巴人"则是民间传唱的简单歌谣,普通百姓都能跟唱。两种音乐分别对应"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与"属而和者数千人"的受众差异。 -
文化象征演变
汉代以后逐渐脱离具体音乐范畴,演变为艺术审美的代称:"阳春白雪"比喻思想深刻、技巧精湛的精英文化,如文人画、古典诗词;"下里巴人"指代贴近大众的通俗创作,如民间戏曲、市井小说。 -
现代应用场景
当代常用来评价文化产品的定位差异:芭蕾舞剧、学术著作常被称作"阳春白雪",而网络短视频、流行歌曲则被视为"下里巴人"。这种划分并非绝对价值判断,更多强调受众群体的不同。
理解这对概念有助于认识中国艺术"雅俗共赏"的传统——真正经典的作品往往能突破界限,既保持艺术高度又引发广泛共鸣。建议欣赏文化产品时避免简单二分,关注作品本身的价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