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之所以称为“三伏”,源于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与五行哲学的结合,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的总称,其命名核心在于“伏藏”概念——阴气受阳气压迫而隐伏,同时反映避暑养生的传统智慧。
-
干支纪日与“庚日”推算
三伏的日期由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第四个庚日(中伏)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确定。庚日每10天循环一次,因“庚”属金,古人认为火克金,酷暑时金气需“伏藏”,故称“伏日”。 -
五行哲学与“伏藏”内涵
古人以五行解释自然现象,夏季属火,庚日属金,火克金使金气被迫潜伏,形成“伏”的命名逻辑。《汉书》记载“伏者,阴气迫于残阳未得升”,强调阴阳消长与气候的关联。 -
历史起源与秦德公定制
三伏习俗可追溯至春秋秦国,《史记》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首次设立“伏日”,通过杀狗祭祀禳解热毒,后演变为避暑节令,成为农耕社会调节劳作与休憩的重要节点。 -
气候特征与养生传统
三伏是一年中最湿热时段,古人主张“伏闭”避暑,减少外出。民间衍生出饮食习俗(如头伏饺子、伏羊汤)和养生实践(冬病夏治),体现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三伏之名承载了千年的天文观测、哲学智慧与生活经验,既是时间标记,更是文化符号。今日虽科技发达,但其背后的自然敬畏与养生理念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