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其核心要义如下:
一、培养目标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调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
-
核心素养导向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包括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等,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强调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
二、培养路径
-
素养培育两大路径
-
综合育人 :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
实践育人 :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强化真实情境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
-
课程目标素养化
以核心素养替代传统知识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例如数学课程强调数学建模与创新思维。
-
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发展
根据学生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特点,设置分层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三、关键举措
-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
产教融合与实践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与工程实践。
-
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养,通过培训与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四、评价体系
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避免单一分数评价。
总结
新课标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路径和强化实施举措,旨在培养既有扎实专业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