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113个处方按六经分类主要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这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核心体系。六经分类不仅体现了疾病传变规律,还指导着临床处方的精准应用,成为中医方剂学的经典框架。
-
太阳病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针对外感表证,以发汗解表为主,适用于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太阳病为六经之首,方剂多轻清宣散,强调驱邪外出。 -
阳明病方剂(如白虎汤、承气汤)
主攻里热实证,分经证与腑证两类。经证用清热法(如白虎汤),腑证用泻下法(如大承气汤),体现“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
少阳病方剂(如小柴胡汤)
半表半里证的代表,以和解少阳为法,适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方剂注重调和气血,兼具透表清里之功。 -
太阴病方剂(如理中汤)
主脾阳虚衰,以温中散寒为主,治疗腹痛、腹泻等里虚寒证。强调“虚则太阴”,方剂多甘温补益。 -
少阴病方剂(如四逆汤)
分寒化证与热化证,寒化证用温阳法(如四逆汤),热化证用滋阴法(如黄连阿胶汤),反映阴阳两虚的复杂病机。 -
厥阴病方剂(如乌梅丸)
寒热错杂证的典型,方剂多攻补兼施(如乌梅丸),针对四肢厥冷、下利呕吐等症,体现“阴阳不相顺接”的病机特点。
六经分类不仅系统归纳了张仲景处方的应用场景,更揭示了疾病发展的动态规律。临床中需结合具体证候灵活选用,方能发挥经方的最大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