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率受品种、气候、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发病率范围
-
穗部发病率
主要发生在水稻开花后至乳熟期,穗部中下部易受侵染,穗发病率通常为 4%-6% ,严重时可达 50%以上 。
-
粒发病率
粒发病率较低,一般为 0.2%-0.4% ,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可能升至 5%以上 。
二、危害程度
-
产量影响 :导致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显著增加,局部田块减产 20%-30% ,严重时可达 50%以上 。
-
食品安全风险 :当稻谷含病粒 0.5% 以上时,可能引发人畜中毒,危害公共卫生。
三、影响因素
-
气候条件
高温(26-28℃)、连雨、寡照(日均日照不足5小时)等环境因素易诱发病害。
-
栽培管理
氮肥过量、田水落干过迟、稻株成熟期叶片浓绿等管理不当会加重病情。
-
品种特性
部分品种(如糯稻、杂交粳稻)对稻曲病更敏感,且存在遗传易感性。
四、防治建议
-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控制氮肥用量,避免田水滞留,及时排水防涝。
-
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杀虫剂喷洒稻穗,减少病菌传播。
-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三唑类、咪鲜胺等),配合农业技术措施综合防治。
(注:以上数据综合了不同地区、品种及年份的调研结果,实际发病率可能因具体环境条件有所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