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稻绿核菌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害。以下是关于该病的综合介绍:
一、病原与传播
-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oryzae)引起,以菌核或厚垣孢子越冬,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
传播途径 :病菌在颖壳合缝处萌发形成子座,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传播至健康植株,导致穗部感染。
二、症状与危害
-
症状 :
-
穗部形成淡黄色或墨绿色的稻曲球,初期表面光滑,后期开裂并散生墨绿色厚垣孢子。
-
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严重时导致千粒重降低,产量减少。
-
-
危害 :
-
仅危害部分谷粒,但可导致稻田减产30%左右。
-
病粒含毒素,对人类和畜禽有毒害作用。
-
三、发病规律
-
发病时期 :主要在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约7-8月),此时段温度25-30℃、湿度大时易发病。
-
严重程度 :抽穗早的田块发病轻,抽穗迟的田块病情更重。
四、防治措施
-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品种,如颖壳粗糙、叶片较窄的品种。
-
种子管理 :播种前对种子消毒,避免病田留种。
-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过度施用,推荐氮磷钾综合施肥。
-
田间管理 :保持通风透光,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排水。5. 药剂防治 :
-
首次施药 :在水稻破口前5-7天喷施19%啶氧·丙环唑或35%氟环·嘧菌酯,每亩50-70毫升,兑水30-50公斤。
-
复施药 :齐穗期再喷一次,注意避开雨天。
-
可选药剂 :井冈霉素A、戊唑·嘧菌酯等。
-
五、经济影响
- 未防治时,稻曲病可使产量减少30%左右,且需额外投入药剂和劳动力进行防治。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发生,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