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绿核菌和稻麦角菌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无性态)和稻麦角菌(有性态)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病菌形态特征如下:
一、无性态(稻绿核菌)
-
分生孢子座
形成淡黄色或黑绿色的块状物,包于谷粒内外颖裂开处,初具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厚垣孢子,部分生有黑色扁平菌核。
-
分生孢子梗
直径2-2.5μm,连接分生孢子座与子囊座。
-
分生孢子
单胞厚壁,近球形,大小4-5μm,表面有瘤突。
-
厚垣孢子
黄褐色至黑褐色,胞壁厚密,表面疣状突起,大小3-5×4-6μm。
二、有性态(稻麦角菌)
-
子囊座
从分生孢子座生出,橙黄色近球形,顶部有乳突结构,成熟后消解形成子囊。
-
子囊壳
单层环状埋生于子座外层,顶端突出形成乳突,成熟后消解释放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
无色单胞,线形,大小120-180×0.5-1μm。
-
次生分生孢子
与液体培养获得的分生孢子相同,薄壁、卵圆形,大小2.6-8μm×2-5μm。
三、病害发生阶段
-
侵染时期 :主要在孕穗至抽穗期(破口期前6-10天)通过气流、雨露传播,或菌核越冬后萌发。
-
病害表现 :受害谷粒形成菌丝块,后期颖壳开裂,散生厚垣孢子,严重时形成稻曲菌球(颖壳包裹稻谷形成的青绿色球状结构)。
四、环境适应性
-
最适温度26-28℃,低于12℃或高于36℃抑制生长。
-
高湿环境有利于病菌传播和萌发。
以上特征综合了形态学观察与病原学研究结果,为稻曲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