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炎热结束,暑气消退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含义
“处暑”之名取自“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有终止、躲藏之意,象征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凉爽天气的开始。
二、气候特征
-
气温变化
处暑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但南方部分地区(如华南、西南)仍可能受夏季高温影响,出现“秋老虎”现象。
-
天气过渡
此时已过三伏(小暑、大暑、处暑),酷热天气接近尾声,但昼夜温差开始显著增大,形成“中午热、早晚凉”的气候特征。
-
降水变化
夏季雷暴活动减少,降雨量逐渐减少,但华南、西南、华西地区仍可能因台风影响出现降雨。
三、物候现象
处暑对应“三候”:
-
鹰乃祭鸟 :鹰类开始捕猎并祭祀其他鸟类;
-
天地始肃 :自然界的生物开始收敛阳气,进入肃杀之气;
-
禾乃登 :稻谷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四、农事活动
-
农作物管理
多数地区进入丰收季,农民加紧采摘和秋季施肥;
-
传统习俗
部分地区有祭祖、迎秋等民俗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五、养生建议
此时宜顺应“收敛”原则,避免过度出汗,可通过饮用凉茶、煎药茶等方式调理身体。
处暑虽属秋季,但天气仍较炎热,需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衣物,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