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病状特征及防治要点如下:
一、病害症状
-
典型形态
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呈近球形,初期颖壳微张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孢子座),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壳,形成墨绿色或橄榄色的稻曲球。
稻曲球表面初期光滑,后期龟裂并散布黑色或墨绿色厚垣孢子。
-
发病部位
仅危害穗部,多见于穗下部,穗中部和上部发病率较低。
-
病程发展
从抽穗后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但孕穗期最易感病。病菌通过风、雨传播,需高温高湿环境(25-30℃、湿度大)才能活跃。
二、危害影响
-
产量下降 :空秕粒增多,千粒重降低,导致稻谷产量显著减少。
-
品质恶化 :米质受污染,整米率下降,加工后可能出现霉变。
-
安全风险 :病粒含毒素,人畜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
三、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如“两系杂交稻”等。
-
深耕翻埋病残体,避免病田留种。
-
合理控制氮肥用量,避免穗肥过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
药剂防治
-
稻曲病破口前5-7天喷施井冈霉素等杀菌剂。
-
破口期再普遍喷施一次,重点防治颖壳破裂后的病菌传播。
-
-
环境管理
-
避免连阴雨天气,降低田间湿度。
-
推广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的灌溉方式。
-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发生,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