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季结束,秋季来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其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字面与象征意义
“处”指终止、停止,“暑”代表炎热,合起来即“炎热离开”的意思。
-
节气定位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二、气候与物候特征
-
气温变化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但天气仍较热,属于“秋老虎”现象,短期内可能回热,但整体趋势向凉爽过渡。
-
天气现象
雷暴活动减少,暴雨趋势减弱,早晚温差增大,可能出现秋雨。
-
物候表现
-
鹰类开始捕猎(如鹰乃祭鸟);
-
高粱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
三、农事与生活建议
-
农事活动
此时需抓紧抢收抢晒农作物,并做好秋季播种准备。
-
健康防护
早晚温差较大,需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紫外线仍较强,需做好防晒。
四、文化内涵
处暑不仅是气温变化的节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有“处暑高粱白露谷,秋分路旁看豆扑”的农谚,反映了节气与农作物生长的紧密联系。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祖或感恩土地的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处暑是夏季与秋季的分界点,既象征着暑气的消退,也预示着丰收与季节更迭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