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蔬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地理区域,依托不同海拔和气候条件形成特色产业带:
一、低海拔区(冬春喜温蔬菜种植区)
-
榕江、从江、黎平
该区域以冬春喜温蔬菜为主,种植面积达2.77万亩,重点打造以榕江为核心的冬春蔬菜基地,2022-2023年新增越冬辣椒种植1222亩。
-
车江坝区
作为黔东南州蔬菜种植的核心区域,常年稳定在18万亩左右,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植为特色,主要种植西兰花、丝瓜、菜薹等大宗蔬菜。
二、高海拔区(夏秋蔬菜种植区)
-
麻江、丹寨、雷山
依托高山冷凉气候,发展夏秋蔬菜种植,累计完成种植面积16.27万亩,涵盖瓜果类、茄果类及叶菜类蔬菜。
-
岑巩、榕江坝芒
岑巩县注溪镇等地通过现代化农业机械和无人机技术提升种植效率,坝芒乡则种植蔬菜5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16.67万亩。
三、特色品种与技术支撑
-
品种引种与育苗 :黔东南州农科院等机构引进35个蔬菜新品种,并建立年产1000万株以上的集约化育苗中心,提升品种多样性和产量。
-
现代化种植 :采用智能温控大棚、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例如车江坝区智能玻璃温室和甲树村“三收”种植模式。
四、产业成效
-
产值与规模 :2023年蔬菜总产值达34.56亿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辐射种植面积超33万亩,年产值14.97亿元。
-
市场定位 :以“先鲜”为特色,将高山蔬菜作为错季菜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弥补长江以南地区供应缺口。
通过区域化布局和现代化技术,黔东南州蔬菜产业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