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求丰收与吉祥
春饼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食品,其来历和寓意可归纳如下:
一、历史演变
- 起源阶段
春饼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最初是祭祀用品,人们用面皮包裹蔬菜献祭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到了汉代,春饼已成为日常食品,象征驱散寒冬、迎接春天。
- 名称与形态演变
- 东晋时期称“春盘”,唐代宋时演变为“春饼”或“五辛盘”。 - 宋朝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春饼与馄饨、菜饼等并称当时名点。 - 明清时期,春饼成为富家及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甚至成为官员贡品,雅称“玉饼”。
二、文化寓意
- 迎春与祈福
春饼象征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与立春节气“咬春”的习俗结合,表达对新一年丰收与平安的祈愿。
- 谐音吉祥
-
包含芹菜的春饼谐音“勤(芹)劳”,寓意勤奋努力;含韭菜的则谐音“长久(韭)”,象征生命长久。
-
“有头有尾”的吃法象征家庭团聚、生活圆满。
- 历史典故
据传北宋陈皓读书时常以春饼充饥,后中状元后以春饼干粮进贡,考官赞为“玉饼”,从此春饼成为贡品并流传民间。
三、传统习俗
-
食用方式 :春饼多与豆芽、菠菜、韭黄等时令蔬菜搭配,北方地区多用烙制,南方则偏好蒸制。
-
礼仪象征 :古代官吏将春饼进贡皇帝,表达对皇权的尊重与祝福。
春饼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更通过食材选择与食用方式传递着人们对自然循环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