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雨水排放系统以 分流制为主、合流制为辅 为核心,具体特点如下:
一、排水体制结构
-
区域差异
外环线以内区域以强排模式为主,其他地区以自排模式为主,形成“外环强排、内环自排”的分层格局。
-
排水模式
-
强排模式 :通过截流泵站将初期雨水快速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适用于降雨强度较大的区域。
-
自排模式 :依赖雨水自然渗透或低标准排水设施排放,多见于早期建设区域。
-
二、设计标准与能力
-
重现期标准
一般地区采用1年一遇标准,重要地区(如中心城区)采用3~5年一遇标准,对应不同降雨强度设计排水能力。
-
排水能力限制
以小陆家嘴等核心区域为例,管网设计仅能应对1小时36毫米/小时的降雨量,超过该标准易引发积水。
三、治理措施与挑战
-
现有问题
-
建设标准较低,部分设施老化且截污能力不足。
-
空间资源紧张,老旧城区改造难度大。
-
雨污混流现象普遍,导致河道污染加剧。
-
-
规划目标
实现“1+1+6+X绿灰交融,14片蓝色消纳”的布局,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灰色基础设施(如透水铺装)和蓝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调蓄池)协同提升排水能力。
四、应对极端天气的改进方向
-
提升管网建设标准,增强初期雨水截流和调蓄能力。
-
推广雨污分流改造,减少河道污染。
-
建立动态排水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综上,上海雨水排放系统通过分层布局、标准升级和综合治理,持续优化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