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在中医理论中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船、天旋地转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中医认为其发生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浊中阻、肾精亏虚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理。
-
病因病机
中医将眩晕症归为"眩冒""头眩"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内脏功能失调直接相关:- 肝阳上亢:情绪波动致肝气郁结化火,引发头部胀痛型眩晕
- 气血两虚:过度劳累或久病耗伤气血,导致脑失所养的昏沉型眩晕
- 痰湿中阻:脾胃运化失常产生痰浊,蒙蔽清窍的昏重伴呕恶型眩晕
- 肾精不足: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致髓海空虚,出现耳鸣腰酸的眩晕
-
典型症状分级
- 轻度:短暂视物模糊,站立时偶发头重脚轻感
- 中度:自觉身体或景物旋转,需扶物站立,持续数分钟
- 重度:剧烈旋转感伴面色苍白、冷汗、呕吐,甚至昏仆
-
特色治疗手段
- 中药调理: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归脾汤补益气血,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
- 针灸疗法:百会、风池、太冲等穴位疏通经络,急性期每日针刺1次
- 推拿导引:鸣天鼓、抹前额等手法改善椎动脉供血
- 食疗调养:肝阳上亢者饮菊花决明茶,气血虚者食用黄芪炖鸡
-
日常调护要点
- 避免突然起卧、急速转头等诱发动作
- 痰湿体质者需忌肥甘厚味,保持居室通风干燥
- 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招式改善血液循环
眩晕症患者应记录发作诱因与持续时间,若出现视物成双、言语不清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中医通过四诊合参制定个性化方案,通常坚持治疗2-3个月可见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