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药剂选择需结合防治时期、抗药性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综合权威信息分析如下:
一、推荐药剂及特点
-
氰烯菌酯
-
作用机制 :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抑制镰刀菌属菌丝生长,对赤霉病菌的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有抑制作用。
-
优势 :目前无抗药性记录,持效期长,可单独使用或与戊唑醇、己唑醇复配使用(如48%氰烯·戊唑醇、20%氰烯·己唑醇),防治效果显著。
-
-
丙硫菌唑
-
作用机制 :三唑硫酮类杀菌剂,抑制真菌甾醇合成,具有内吸性、广谱性,对赤霉病有特效。
-
优势 :持效期长,可叶面喷雾或种子处理,对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有抑制作用,且对白粉病、锈病等也有良好效果。
-
-
戊唑醇
-
作用机制 :三唑类杀菌剂,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阻断病菌细胞膜形成。
-
优势 :内吸传导性好,混配性佳,与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复配可扩大杀菌范围,降低抗药性风险。
-
二、复配使用方案
-
经典配方 :
-
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20%戊唑醇)
-
40%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
-
200g/L氟唑菌酰羟胺+250g/L丙环唑乳油(麦甜/满甜)
-
-
轮换用药原则 :
-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建议首次施药时使用高效药剂(如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后续轮换使用戊唑醇、己唑醇等。
三、施药注意事项
-
最佳时期 :
-
初花期至盛花期是防治关键期,需在雨前3-5小时施药,避免雨水冲刷。
-
若错过最佳期,需在发病初期(如颖果初现病征)补治。
-
-
剂量与方法 :
-
三唑类药剂需保证足够用量(如戊唑醇亩用量>8g);
-
叶面喷雾时需均匀覆盖,种子处理需浸泡后晾干。
-
-
安全防护 :
-
需佩戴防护服、口罩,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
储存时远离火源和高温,防止药剂挥发中毒。
-
四、其他推荐药剂
-
氟唑菌酰羟胺 :SDHI类杀菌剂,对赤霉病有90%以上防治效果,可与其他三唑类药剂复配使用。
-
己唑醇 :三唑类广谱杀菌剂,对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均有良好效果,适合复配使用。
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及其复配剂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优选,需结合轮换用药和科学施药方案,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