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出现白穗主要是由赤霉病、全蚀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或干热风、冻害、秸秆还田不当等生理因素引起的,表现为穗部发白、籽粒瘪瘦甚至空壳,严重时可减产20%-50%。关键鉴别点在于观察茎基部病斑、根系状态及田间分布特征,例如赤霉病穗部有粉红色霉层,全蚀病根部呈“黑脚”状,纹枯病茎基有云纹斑。
病害型白穗的典型特征与防治
- 赤霉病:扬花期遇雨易发,穗部变白且可见粉红色霉层,茎节处有淡褐色病斑。预防需在扬花初期喷施戊唑醇、多菌灵等杀菌剂。
- 全蚀病:成片白穗,根系变黑如“黑油漆”,需轮作倒茬并拌种硅噻菌胺。
- 纹枯病:茎基1-3节有云纹状斑,导致植株枯死,返青期喷施井冈霉素或烯唑醇。
- 茎基腐病/根腐病:茎基易断或根系腐朽,叶片现褐斑,需深翻土壤并拌种戊唑醇。
生理性白穗的诱因与应对
- 干热风:灌浆期高温干旱导致白穗,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增强抗逆性。
- 冻害或秸秆还田不当:穗分化期低温或未腐熟秸秆引发,需喷防冻套餐并增施氮肥。
综合防治建议:播种前拌种杀菌剂,拔节期加强田间监测,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补充叶面肥。若已出现白穗,需及时清理病株并规划下季预防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或调整轮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