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灰黑、茎秆松软、穗部畸形
稻瘟病的症状根据发病部位和生育期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苗瘟(三叶前)
-
症状 :幼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变褐红色,叶片卷缩枯死,严重时成团状死亡(火烧状)。病部表面产生灰青色霉层,即病菌孢子丛。
-
危害 :导致苗期死亡,影响整株生长,是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叶瘟(分蘖期后)
-
慢性型
-
病斑为暗绿色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逐渐扩展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
潜伏期长,易通过风、雨传播。
-
-
急性型
-
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两面布满褐色霉层,发病迅速,常导致大面积死亡。
-
多与高温高湿环境相关。
-
三、节瘟(抽穗后)
-
症状 :稻节初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至全节,使节部变黑干枯易折断,导致枯穗或半枯穗。
-
危害 :直接影响结实,降低产量。
四、穗颈瘟(穗颈部)
-
症状 :穗颈初现褐色小点,扩展后导致穗部变褐、枯白,严重时形成白穗。
-
危害 :对产量影响最大,常与叶瘟并发。
五、谷粒瘟(谷壳及护颖)
-
症状 :谷壳上出现灰白色或暗灰色不定形病斑,严重时谷粒枯白成秕谷。
-
危害 :导致籽粒不饱满,降低稻谷品质。
其他症状
-
茎秆病 :基部变黑褐色,上部黄褐色,易折断。
-
叶枕瘟 :叶耳染病后扩展至叶片,形成灰白色至灰褐色斑。
预防与防治措施
-
品种选择 :种植抗病品种,如“两系法”杂交种。
-
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控制水分,避免高温高湿环境。
-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三唑类、咪鲜胺等。
-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或微生物制剂抑制病菌传播。
(注:综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