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长的真菌性病害,可导致减产10%-50%,严重时绝收。其典型症状包括叶片梭形病斑、穗颈褐变枯白,防治需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科学肥水管理和精准药剂防控,尤其重视破口期预防。
稻瘟病症状多样,苗期表现为基部褐变、叶片枯死;分蘖期叶瘟常见慢性型(梭形灰白斑带褐色坏死线)和急性型(暗绿色水渍状圆斑);抽穗后穗颈瘟最致命,病斑环绕穗颈导致枯白穗。节瘟使茎节变黑易折,谷粒瘟则形成褐斑或瘪粒。
防治需多管齐下:
- 品种选择:优先种植抗病性强的籼稻或经分子育种改良的品种,避免连续种植同一品种。
- 农业防治: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浸种消毒;氮磷钾平衡施肥,增施硅肥;浅水勤灌结合晒田,增强植株抗性。
- 化学防控:破口前1-2天喷施三环唑或稻瘟灵预防穗颈瘟,叶瘟初期选用春雷霉素;施药避开扬花期,确保雾滴覆盖叶片正反面。
当前气候变暖加剧稻瘟病流行,农户应定期巡查田间,发现急性型病斑立即处理。通过综合防治体系,既能减少农药使用,又可保障水稻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