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房颤的处理核心在于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主要方法包括心室率控制、节律转复(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和抗凝治疗。具体策略需根据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
心室率控制
通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维持心室率在合理范围,减轻心悸等症状,适用于无法转复或永久性房颤患者。 -
节律转复
- 药物转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尝试恢复窦性心律。
- 电复律:紧急情况下通过电击快速复律,需配合抗凝治疗。
- 射频消融:针对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通过微创手术消除异常电信号,长期效果较好。
-
抗凝治疗
根据卒中风险评估(如CHA₂DS₂-VASc评分)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预防血栓栓塞。
总结:慢性房颤需个体化治疗,结合症状、风险及患者意愿选择方案,定期随访调整策略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