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属于重大疾病,其危害性体现在高致死率、免疫系统破坏力及社会影响层面,但通过规范治疗可转化为可控的慢性病。关键亮点包括:①目前无法根治且需终身治疗;②被我国《民法典》明确列为重大疾病;③未治疗时病死率极高,但科学管理下患者寿命接近常人。
从医学定义看,艾滋病病毒(HIV)会不可逆地摧毁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崩溃。未经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因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死亡,如肺孢子虫肺炎、淋巴瘤等并发症致死率曾接近100%。即便现代医学通过鸡尾酒疗法将艾滋病转化为慢性病,但停药后病毒反弹风险仍存在,且晚期治疗可能面临肝肾功能损伤等药物副作用。
法律层面,《民法典》第1053条将艾滋病纳入“重大疾病”范畴,规定婚前隐瞒感染事实可构成婚姻撤销要件。这一认定基于疾病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性影响,以及治疗带来的长期经济负担(如年均数万元药费)。我国传染病分类体系也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与病毒性肝炎同属严格管控类别。
社会防治角度,艾滋病的“重大”属性还体现在隐蔽传播性上。95%的新增病例通过性传播,且潜伏期长达数年,易造成疫情扩散。尽管防控技术进步,但全球每年仍有数十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非洲部分地区甚至因此出现人均寿命下降。
提示:早筛早治是关键,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物(PEP)。公众应通过正规渠道了解防护知识,消除歧视的同时保持科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