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医保结算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核心是通过"病种分组+点数法"实现精准付费。 其三大亮点在于:①以真实病例数据为基础动态分组、②用"点数"替代金额实现区域预算控制、③激励医院主动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
病种分组原理
系统自动将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病例归类为同一病组(如"急性阑尾炎切除术不伴并发症"),全国已形成约1.2万组基础病种目录。分组时综合考虑诊断、治疗方式、年龄等因素,确保同一组内患者医疗费用差异不超过30%。 -
点数计算规则
每个病组对应固定点数(如1000点),1点实际价值=地区医保基金总额÷总点数。例如某市年度预算30亿元,全市病例总点数30亿点,则1点=1元。这种浮动机制自动平衡超支或结余。 -
对医院的影响
当实际治疗成本低于病组标准时,医院留存结余(如花费800元完成1000点病组可获利200元);反之则需自行承担超额部分。这促使医院减少过度检查、优化临床路径,2023年试点医院平均住院日缩短1.8天。 -
患者受益点
费用透明度提高(同类病例统一付费标准),自付比例下降约5%;同时因医院避免"小病大治",重复住院率降低12%。跨院治疗时,点数系统自动累计计算年度报销额度。
DIP结算已覆盖全国71%地市,需注意其与DRG付费的最大区别在于:DIP直接依据历史数据分组,而DRG依赖临床专家预设标准。未来将逐步实现与门诊支付、慢性病管理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