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缺陷、利益驱动、管理漏洞
医保结算清单出现“高码低编”的原因可从政策机制、医院行为、管理因素等多维度分析,具体如下:
一、政策机制缺陷导致的“逆向选择”
-
DRG/DIP付费政策缺陷
当前医保采用按病种分值付费(DRG/DIP)模式,但存在“逆向选择”问题。部分医院为获取更高医保支付比例,通过“高码低编”(如将低费用病例归为高费用病种)违规获利。例如,二级医院因高难度病例较少,难以达到5%的高倍率标准,从而通过低码高编提高结算率。
-
高倍率病例补偿机制
对于实际费用高于病组标准的“高倍率病例”,医保通常按项目付费,但存在“豁免权”。部分医院为鼓励收治疑难危重症(如使用新技术、复杂手术的患者),可能诱导编码员故意“高码低编”以获取更多补偿。
二、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主观行为
-
违规操作与利益驱动
医院为提升医保结算金额,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实施“高码低编”:
-
诊断编码错误 :如将低费用疾病归为高费用病种,或漏填手术操作导致费用虚高;
-
分解住院 :将单次住院拆分为多次住院以降低费用;
-
虚构诊疗项目 :虚加手术、用药等操作以提升分值。
-
-
管理漏洞与监督不足
部分医院对病案首页填写规范执行不严,导致诊断与费用关联性不匹配。医保部门对低倍率病例的考核机制存在偏差,基层医院因诊疗能力限制易出现治疗不足导致的低倍率。
三、其他影响因素
-
患者个体异质性
疾病复杂度、治疗手段的差异导致实际费用偏离支付标准,部分病例因使用新技术或特殊治疗自然形成高倍率,但此类病例占比相对较小。
-
地区政策差异
不同省份对高倍率、低倍率的认定标准不同,部分医院可能利用政策差异进行费用套算。
总结
“高码低编”是医保支付机制与医疗机构利益博弈的产物,需通过完善政策设计、强化监督管理、提升诊疗能力等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医保部门应建立更精细化的病例评估体系,医院需加强内部质控,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的认知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