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贮藏的原则是确保药材质量和药效的关键,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主要原则如下:
一、环境控制原则
-
防潮防虫
中药易受潮发霉或虫蛀,需存放于干燥通风环境,可使用密封容器或防虫剂。
-
通风避光
避免阳光直射(部分含挥发油或光敏成分的药材需阴凉保存),保持空气流通以排除湿气。
二、分类管理原则
-
分区分类
根据药材性质(如滋补类、清热类)、功效或使用频率分类存放,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
-
特殊药材处理
-
油脂类药材(如当归)需密封保存;
-
粉末状药材(如珍珠粉)应装入带盖瓶内。
-
三、温度与湿度管理
-
适宜温度
多数药材需常温保存,但易熟化或含挥发油的药材需阴凉干燥处(如阿胶)。
-
湿度控制
使用干燥剂或通风设备维持相对湿度(45%-60%),避免潮湿环境。
四、包装与存储容器
-
密封性
采用密封包装(如玻璃瓶、塑料袋)防止空气、湿气进入。
-
专用容器
根茎类药材宜选木制或瓷制容器,易挥发油类药材需玻璃瓶并密封。
五、定期养护与检查
-
质量抽检
定期检查药材外观(色泽、气味)、质地,及时剔除变质品。
-
清洁卫生
药库需保持清洁,避免灰尘、虫害污染。
六、特殊保存方法
-
煎煮后保存 :已煎好的药液需密封冷藏(≤4℃),2-3天不宜再服用。
-
冷冻保存 :部分药材(如干燥粉末)可冷冻,需按需解冻。
通过以上原则的综合应用,可有效延长中药的保质期并确保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