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通常是玉米小斑病、褐斑病或弯孢菌叶斑病的典型症状。小斑病由长蠕孢菌引起,病斑小而密集,高温高湿时易发;褐斑病病斑中央黄白边缘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弯孢菌叶斑病病斑带黄色晕圈,可致减产30%以上。这三种病害均需及时防治,否则将显著影响玉米产量。
病害特征与识别
小斑病病斑呈椭圆形或近长方形,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紫褐,潮湿时表面生灰色霉层;褐斑病初期为红褐色小点,后期融合成不规则枯斑,叶鞘交接处最密集;弯孢菌叶斑病病斑中央苍白色,外围有明显黄晕,多从叶片尖端开始蔓延。
发病条件与规律
高温高湿(7-8月阴雨频繁)是主要诱因,尤其土壤贫瘠或密植地块易发。小斑病菌通过气流传播,褐斑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越冬,弯孢菌则通过病残体传染。玉米8-12片叶期为感病高峰期,抽雄后抗性逐渐增强。
综合防治措施
- 选用抗病品种:如农大108、郑单7号等对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抗性较强。
- 田间管理: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等,褐斑病需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间隔7-10天连喷2-3次。
玉米黄斑病防治需结合气候与田间状况早干预,若发现病斑连片或霉层,建议立即咨询农技人员制定针对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