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同属 真菌性叶斑病 ,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两种重要病害,其共同特征和防治要点如下:
一、病原与分类
-
病原归属
两种病害均由真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钢丝孢目长蠕孢属。
-
病害名称差异
-
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等。
-
小斑病:又称斑点病,是两种病害中症状较轻的一种。
-
二、症状表现
-
病斑形态
-
大斑病:纺锤形病斑,初期水渍状青灰色,后期变为暗褐色枯死斑,潮湿时产生黑色霉层。
-
小斑病:椭圆形病斑,近圆形或长圆形,边缘赤褐色,内部淡褐色,湿度大时生出暗黑色霉状物。
-
-
危害范围
除叶片外,还可能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导致果穗腐烂、茎秆断折。
三、发病条件
-
温度 :大斑病适温20-25℃,小斑病稍高(20-32℃),均以高温高湿环境为佳。
-
湿度 :需高湿度环境,雨后或田间管理不当易加重。
-
发病阶段 :多发生在玉米抽雄至成熟期,此时植株抗病性较弱。
四、防治措施
-
品种选择
种植抗病品种,如抗大斑病1号、抗小斑病1号等。
-
农业管理
-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越冬。
-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
-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多菌灵、纹枯宁等,连续喷2-3次。
五、经济影响
若两种病害混合发生,可导致玉米减产20%-5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收。因此需综合防治,降低损失。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同属真菌性叶斑病,需通过品种、管理、药剂等多方面措施进行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