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是一种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玉米常见病害,其症状特点如下:
一、典型症状表现
-
病斑形态与大小
-
初期为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或近长方形,大小通常为5-16mm×2-4mm,边缘呈紫褐色或深褐色,部分病斑呈纺锤形。
-
感病品种病斑边缘常出现紫褐色晕纹或轮纹,抗病品种则表现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无霉层。
-
-
病斑发展过程
-
病斑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中上部叶片,尤其在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
-
严重时,叶片枯死,形成黄褐色干枯斑块,严重时连片死亡。
-
-
其他器官受害
- 除叶片外,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侵,导致果穗腐烂、茎秆断折。
二、症状差异与品种关系
-
抗病品种 :病斑小且分散,呈点状或细线状,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不产生霉层。
-
感病品种 :病斑大且密集,呈黄褐色或紫褐色,边缘深褐色,常伴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孢子)。
三、发病环境与时间
-
环境条件 :高湿、高温(25-29℃)时发病严重,尤其是连阴雨天气。
-
生育期影响 :苗期至后期均可发病,但抽雄、灌浆期危害最大。
四、病理特征
-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长蠕孢菌,通过风雨、气流传播,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冬。
-
病斑表面密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易产生。
以上症状特点需结合品种抗性和环境条件综合判断,及时防治可减少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