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DNA提取的原理基于质粒与细菌基因组DNA在拓扑结构上的差异,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实现分离。具体原理如下:
一、核心原理:拓扑结构差异
-
质粒DNA特性
质粒是环状双链DNA分子,具有超螺旋结构,两条链在变性后仍保持紧密缠绕,分子量较小(约4-6MB)。
-
染色体DNA特性
染色体DNA为线性双链,分子量较大(约300-3GB),变性后链间解旋但未形成紧密结构,易与蛋白质、RNA及细胞碎片结合形成沉淀。
-
分离依据
通过碱性条件(pH 12-12.5)裂解细菌细胞,使DNA变性。此时质粒因拓扑结构稳定仍保持完整,而染色体DNA因分子量大且未完全复性,与蛋白质等杂质共沉淀。
二、关键步骤解析
-
细菌裂解
使用SDS-NaOH混合液破坏细胞壁和膜,释放DNA和蛋白质。
-
变性与复性
-
加入pH 4.8乙酸钾缓冲液中和碱性环境,质粒DNA迅速复性并保留于上清液。
-
染色体DNA因分子量大、未完全复性,与蛋白质、RNA等形成沉淀。
-
-
离心分离
12000 rpm离心5分钟,将含质粒的上清液与沉淀物分离。
-
纯化步骤
-
加入乙醇(如异戊醇)沉淀质粒DNA,-20℃孵育后离心收集。
-
用70%乙醇洗涤沉淀,去除残留杂质,最后溶解于TE缓冲液。
-
三、注意事项
-
试剂选择 :溶液II(裂解液)需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
宿主菌株 :不同菌株可能影响质粒收获量,含内源核酸酶的菌株需额外处理。
-
纯化优化 :可结合硅胶柱层析或磁珠纯化进一步提纯。
通过上述步骤,可高效提取纯净的质粒DNA,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