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衰竭的处理关键在于及时纠正缺氧、改善通气功能,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药物治疗及原发病管理。以下是具体处理措施:
-
氧疗
轻度缺氧患者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1-5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0%。急性呼吸衰竭需高浓度氧疗(如储氧面罩),但需警惕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需控制性低流量吸氧(1-2L/min)。 -
机械通气
- 无创通气(NIV):适用于意识清醒的轻中度患者,如COPD急性加重期,通过面罩提供双向气道正压支持。
- 有创通气:用于严重缺氧或昏迷患者,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参数,避免气压伤。
-
药物治疗
-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缓解气道痉挛。
- 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甲强龙(40-80mg/日)减轻炎症反应,但需警惕感染风险。
- 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时根据痰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利尿剂:右心衰竭伴水肿时可用呋塞片20-40mg静脉推注。
-
病因治疗
- 肺炎需抗感染,气胸需胸腔闭式引流,肺栓塞需溶栓(如阿替普酶)。
-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长期家庭氧疗(LTOT),每日吸氧≥15小时。
-
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进行肺康复训练,改善呼吸肌功能。
早期干预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患者需定期随访肺功能,避免诱因如吸烟、感染。出现气促加重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