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气肿是气体异常积聚在胸腔中央纵隔腔的病症,可能由肺泡破裂、外伤或医源性因素引发,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和皮下气肿。 严重时可压迫心脏和大血管,需通过影像学确诊并针对性治疗。
-
病因多样:常见诱因包括剧烈咳嗽、哮喘发作或外伤导致肺泡破裂,气体沿血管鞘膜进入纵隔;食管或气管破裂、颈部手术也可能直接引入气体。青少年自发性病例多与用力屏气或运动相关。
-
症状分级:轻者仅胸闷或无症状,重者突发胸骨后剧痛、呼吸急促,甚至休克。特征性表现为颈部皮下气肿,触诊有捻发音。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
-
诊断关键:胸部CT是金标准,能清晰显示纵隔内气体分布;X光可见纵隔旁透亮带。需与心包积气鉴别,后者气体位置随体位变化。
-
治疗原则:多数轻症通过吸氧、抗感染和休息可自愈;严重者需胸骨上切迹切开排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合并食管破裂等原发病时需手术修补。
-
预防提示:感冒后避免剧烈运动,控制慢性咳嗽;外伤或术后患者需警惕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复查。增强免疫力可降低肺泡脆弱性风险。
纵膈气肿虽少见但不可忽视,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应优先排查此病。早期干预预后良好,延误治疗可能危及循环功能。